現在的家裝廣告琳瑯滿目,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在“夸大其詞”。所謂的“XXX元包干”看上去會很心動,其實處處布滿陷井。“以次充好”、工序“縮水”,無售后等等,才發現真的是“一步一個坑”。現在家裝消費的投訴案例呈高發狀態。來自中國消費者協會官方網站的數據顯示,2017年前三季度,全國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立案查處涉及家裝的違法案件高達2762件。
家裝陷阱“花樣百出”,消費者需加倍留心
1.以低價吸引消費者,簽約后卻拒絕履約。例如,消費者看到《99800元全包80方全屋裝修》的廣告后,與商家簽訂《預定合同》并支付了定金。然而,商家兩個月后安排工作人員上門測量,此后商家以各種理由將進度停滯,并拒絕兌現合同中“全包”的條款。如果消費者向商家解約則定金不退回。
2.裝修材料以次充好。一些消費者發現剛裝修完就發生“漏水”,衣柜損壞,“瓷板”掉落等。
3.質量問題難以保證。消費者與裝修公司簽訂合同,約定了完工后保修期限。然而,在保修期內出現了質量問題,裝修公司卻以房屋本身有質量問題為由拒絕保修。這樣的新聞都屢見不鮮了。
這些“陷井”的“源頭”在哪?
家居家裝行業市場門檻低,大量“劣質”家裝公司承接家裝業務,一些商家所謂的“優惠”“全包價”只是吸引消費者一種手段,等到有了訂單后訂再轉給其他家裝公司。材料“替換”現象的發生也是時常發生,當家裝公司承受不起家裝材料價格透明化和店面租金價格,人力物力成本等壓力時,商家就會替換便宜的劣質材料來降低成本。當消費者去對比價格時出現了較大的差距時,就應該考慮商家材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,千萬不要貪小便宜。另一方面,相關法律或規定不健全,監管部門處罰力度不夠大,導致公司違法成本較低,一些公司經常游走在“灰色”地帶,甚至在涉事關停后換一套牌子繼續開門營業,極大地擾亂了市場秩序。
市場規范還需多方協力合作
為了保護消費者自身的合法權益和維護市場行業秩序,消費者應選擇正規家裝公司,理性對待商家活動,仔細擬定合同條款,明確經營者保修責任。國家應該經早出臺相關規定來遏制這些“劣質”公司的存在。一些行業內的“大”品牌該做好帶頭作用,給行業樹立標桿。